
馆员诵读 | 跟着古诗游山西 ·《龙门》
龙门
清·顾炎武
亘地黄河出,开天此一门。
千秋凭大禹,万里下昆仑。
入庙焄蒿接,临流想象存。
无人书壁问,倚马日将昏。
唐代诗人李白有诗:“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浩浩黄河自昆仑山奔腾而来,一路上千回百转,穿峡谷,越深沟,沿着壶口天险咆哮而下,一直到了晋陕大峡谷的最南端,它又一次用滚滚洪流将山脉冲开了一个巨大的缺口,此缺口宽度不到80米,两岸高山夹峙,悬崖壁立,其形“相对如门,唯神龙可跃,故曰龙门”,两岸山脉也因而得名龙门山。
诗一开篇起势不凡,首联诗人赞美了波澜壮阔中华民族的“母亲黄河”奔涌向前的宏伟景象,黄河之水横亘大地,浩瀚奔腾,绵延千里,自西向东,呼啸而来,仿佛打开天门一样的壮阔。
颔联写大禹治水,开凿龙门,治理了洪水,黄河才从昆仑山扬波万里,流向渤海,在黄河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有了充沛的水源和富饶的土壤,我们的祖先在这块土地上勤劳耕作,休养生息,创造了源远流长、灿烂夺目的中华文明。大禹改造山河,造福于民,因而得到世代人们的敬仰。
颈联和尾联诗人感叹时光飞逝,大禹祠庙逐渐变得荒废,庙内没有了祭祀时的祭品散发的味道。人心不古,也许只能靠想象才能感受当年人们祭祀大禹的景象。一人一马走向黄昏落日,诗词中流出了无限惆怅和落寞的心情。
这首诗写山水名胜古迹,用的是粗线条勾勒的手法,不敷彩设色,亦不细致描绘,但词意坚实,气象雄浑,感情沉郁悲凉,贯注着强烈的爱国精神。
这首诗中描绘黄河及龙门的雄壮气势,龙门,还有一个神奇传说:成千上万的鲤鱼竞相跳跃,跳过龙门巨浪的就变成了龙,这就是“鲤鱼跳龙门”。故禹门又叫作龙门。后来“鱼跃龙门”比喻一个人科举高中或飞黄腾达,又比喻人们拥有敢于拼搏,敢于逆流而上的精神。
人生常有不公,希望天下的青年才俊如这些鲤鱼一般,即使跳跃“龙门”有万千艰难,也不要磨灭自己的意志,砥砺奋进,厚积薄发,待到一鼓作气跳过龙门,便可拥有广阔天地,自由翱翔。新时代青年人对美好生活要有希望、有追求,更要有逆流而上、拼搏奋进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