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山西省图书馆!

文化创意研学活动预告 | 方寸之间,镌刻千年雅韵——篆刻体验活动(第二期)

来源: 本站原创 作者: 本站 时间:2025-05-16

活动内容

● 分享篆刻文化及发展

● 分享姓名章和闲章的区别

● 分享篆刻三法

● 篆刻体验“福”/“吉祥”

主讲:刘欢(山西省艺术科技研究院)

主持:李硕(山西省艺术科技研究院)

活动时间:5月17日(周六)15:00-16:30

活动地点:山西省图书馆(长风馆)二层雅集室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限文化宣传)

印章文字,断自古玺,由周秦以迄魏,其中有古籀之遗,有晚周文字,有先秦六国文字,有汉篆隶古文字。不通古籀,即无以识三代之彝器;不辨二篆,即无以鉴古玺之时代,故摹印家必须以识篆为先务。而欲求识篆,又必须先明文字之由来及其构造演变之迹,否则便如盲夫无填,莫知所从矣。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限文化宣传)

印章起源于华夏文明“以信为基”的古老智慧,其雏形可溯至商周青铜器铭文中的“族徽符号”,至春秋战国“玺”字现于典籍,渐成权力信物。秦汉确立官私印制,帝王用“玉玺”统御山河,民间以铜章通商立契,印文由饕餮纹蜕变为篆籀金石,方寸间尽显威严与秩序。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限文化宣传)

唐宋文人雅士将印章推入艺术之境,以石为材、以刀为笔,米芾、赵孟頫等名士自刻斋馆别号,使印章从“官文符号”升华为“诗书画印”四绝之一。明清流派纷呈,徽派精工、浙派雄浑,吴昌硕、齐白石等巨匠以刀代笔,熔铸金石气韵,让印章成为可赏可藏的东方美学符号,千年传承间,印信始终镌刻着华夏文明的契约精神与艺术风骨。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限文化宣传)

篆刻技法涵盖刀法、篆法与章法,是传统艺术的核心。

刀法分为冲刀与切刀。冲刀法以刀刃一角入石,指实掌虚,五指与腕齐力推刀,上下左右冲刻,线条流畅劲挺,适合白文印;切刀法以刀柄直立,刀角入石,腕力频频下按,两刀交替切进,线条苍劲浑厚,常用于硬质印材。二者可互补,如浙派以切刀为主,皖派善用冲刀,丁敬的“丁敬身印”即以切冲结合,线条富有魅力。

 

篆刻雅集活动(2025年第一期)花絮   艺科院拍摄

篆法以篆书为基础,需识篆、临帖,掌握大篆、小篆、缪篆等字体特征。小篆形体均匀,曲线圆转,起笔藏锋,收笔回锋;缪篆笔划平直,专用于汉印。

章法讲究“分朱布白”,通过疏密、呼应、对称等手法布局印文。如汉印“三封左尉”利用笔画留白呼应,增强整体协调性;随形印则根据石材形状灵活排布,常用于书画押脚。

 

篆刻雅集活动(2025年第一期)花絮   艺科院拍摄

近年来,群众性的篆刻活动蓬勃兴起,大众篆刻爱好者秉持让篆刻艺术走向大众的初心和使命,创造性地提出了大众篆刻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路径。

新理念即“印六言”:印言美、印言情、印言志、印言趣、印言史和印言事;新方法即“印六化”:印章创作主题化、印章设计数字化、印章材料多元化、印章制作智能化、印章推广网络化和印章应用生活化;新路径即“印六进”:印文化进企业、印文化进学校、印文化进社区、印文化进乡村、印文化进景区、印文化进国际,为篆刻艺术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篆刻雅集活动(2025年第一期)花絮   艺科院拍摄

本周六的雅集活动让我们一起走进“方寸世界”,体验在这样一个迷你空间内如何展现你的无限创意和雕琢美。专业老师手把手教学,从握刀到刻印,轻松掌握篆刻精髓;亲手雕刻一枚专属“福”或“吉祥”字样印章,寓意纳福迎祥,赠礼自用皆宜;在刻刀与石料的碰撞中,享受专注宁静的慢时光。

现场会给您满满文化氛围感、仪式感、幸福感!让我们以匠心守艺,刻下对生活的美好祈愿。名额15份,速速来约!

雅集活动欢迎您的参与

咨询热线:16634049057(赵老师)

活动现场签到报名

本期活动材料费用:5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