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山西省图书馆!

志愿者手记 | 祁涵微 · 让古籍拥有新生的起点

来源: 本站原创 作者: 本站 时间:2024-10-16

记得上古典文献学的课程时,老师讲判断一本书版本信息的过程象是办案。的确如此,拿到一套书后,我们清点卷数,观察字迹和行款,阅读序跋和内容,寻找相关的钤印、落款,才能慢慢辨认出书籍的信息。

在一册又一册,一函又一函的著录中,我逐渐能慢慢识别每个时期刻字的特点,刻本、钞本、石印本、铅印本的区别。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著录《通典》的书籍信息时,整理了刻工一百五十位左右,当时还不太理解将二百卷书中的刻工一一整理出来有什么作用。

后来才明白,正如叶德辉所感慨的:“古今艺术之良否,其风气不操之于缙绅,而操之于营营衣食之辈。”我们所做的工作也是这样琐碎,但却是了解文化、后续研究的基础。

 

我们拿到一本书,不知道它来自哪个时代,记录着什么内容,又曾被哪些人收藏和阅读过。这些古籍也许曾在某个角落或藏于金匮,上一次被翻阅可能还是在百年前藏家手中,如今汇集在这里,让我们一睹真颜,抚摸书页,时空上皆有古今交织的感觉。

参加古籍整理和普查活动,让我切实地感受到了古人的读书和生活方式,譬如一函书各册分别以“乾坎艮震、巽离坤兑”“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等作为记号编排顺序。在高平市图书馆整理到宁都三魏相关文集时(《魏叔子文集》《魏季子文集》《魏兴士文集》),看到前代读书人的朱笔点阅和落款,感慨良深。

尤其是《魏兴士文集》中批注:“余看斯书时,年已七十一。许多不解处,断之觉有讹。”一则,读书人的手不释卷、孜孜硁硁的形象如在眼前,让我顿觉自己虽年少却用功不足,自当“努力崇明德,皓首以为期”;二则,前人读书鲜活真切的感受,恰与我读书时有很多相似之处,古今共通之情何尝不让人动容呢?

我还记得在曲沃图书馆著录光绪十八年的《山西通志》时,翻阅到一百多年前山形水势的地图,读到一个个熟悉的地名,就更加理解了我们身处的这一方土地。

姚奠中先生曾作诗:“世界中文热,文明文化赊。道延今禹域,魂断古希拉。沧海惊千变,承传总百家。春风从此大,时雨茂繁花。”斗转星移,中华民族的历史让人惊叹。当今,中国人文精神渗透在方方面面。

 

我们作为高校学子,犹如繁花得到春雨滋润一般,接受古代知识文化的熏陶,理应守护文化正脉。特别感谢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山西省图书馆以及曲沃县图书馆和高平市图书馆,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能得到耐心博学老师的指导,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了解并承传一方文化,是一件幸事。

祁涵微  首都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