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山西省图书馆!

一张馆藏老报纸,带我们跨越70年看太原桥梁变化

来源: 本站原创 作者: 本站 时间:2024-10-02

桥面上崭新的中华灯、桥头堡、汉白玉护栏,桥下汾水灵动、绿意盎然......经过100多天的维修加固改造,近期迎泽大桥正式竣工通车。它凭借较高的通行舒适度和高颜值迅速出圈,吸引无数游客和行人参观游览。

 

图源/太原马拉松微信公众号

这次迎泽大桥的改造又为太原桥梁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太原,汾河犹如一条银线串联起23座跨河大桥。面对“鳞次栉比”的跨河大桥,我们不禁感叹于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

 

图源/太原马拉松微信公众号

但当我们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的太原桥梁史,太原桥梁却经历了从少到多,不断提质升级的过程。这就要从太原解放后第一座真正由人民建设的大桥——迎泽大桥的诞生说起。

“迎泽大桥”诞生了

 

《山西日报》1954年1月3日第一版。图源/山西省图书馆

这是1954年1月3日的《山西日报》头版,其中三分之二的篇幅都是“新建迎泽大桥元旦通车”的相关报道。

根据报纸上《太原市人民热烈祝贺新建迎泽大桥元旦通车》的消息,我们得知当天有七千余人参与了在迎泽桥举行的剪彩通车典礼,场面热烈非凡。

 

《山西日报》1954年1月3日第一版中的报道。图源/山西省图书馆

我们一定会震惊于“七千人”的空前庆祝场面。但其实,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城市建设的新命题,建设人员既无经验,也无设备。就跨汾河桥梁建设项目来说,他们还要做到“水陆兼顾、两栖动作”,可谓困难重重。

因此,在这种极困难条件下,能建成当时全国最长的公路桥,对新生的太原来说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值得热烈庆祝。

郭沫若还曾感慨“汾河桥上车如涛,工地人人意气高。”

 

新生太原第一桥——迎泽大桥。图源/图书《新太原50年纪事(上集)》

那么,既然要面对如此艰巨的考验,为什么当时要新建大桥呢?

迎泽大桥建成之前有座洋灰桥

在太原解放初期,汾河上其实有一座桥,叫西汽路汾河公路桥,俗称“洋灰桥”,位置在今迎泽大桥北侧。这座桥由日本人于1943年建成,桥长700米,宽6米,是太原桥梁史上的第二座桥(第一座是汾河桥,1922年建成,1937年日军攻占太原期间被毁)。

日本人建这座桥不是为了便利行人,而是用来运送军用物资。这座桥是日军侵华罪行的见证。

由于该桥设计狭窄、养护不良,到太原解放时,桥面已凹凸不平,连载重6吨的汽车也不能通过,很难适应新生太原的经济建设和交通事业发展。

因此,在国家“一五”时期,太原市政府将在汾河上建造一座新桥梁的计划列入了城市建设规划中。

改造还是新建?这是个问题

新桥建设原拟方案是改造洋灰桥,即在6米宽的洋灰桥南侧加宽至18米。

而当时相关专家提出,加宽旧桥既不美观,也不适宜设计施工,应另行设计新桥,且桥位应距旧桥至少300米,上下游均可。

但当时太原市有关人员考虑到迎泽大街是市区标志性大街,新桥应与迎泽大街连通设计。

因此,在多方面权衡下,太原市有关人员又将新桥位置设计在了距上游洋灰桥38米处,并且最终确定了新旧两桥并列的方案。

 

迎泽大桥与洋灰桥位置图。图源/网络

新、旧迎泽大桥

随着城市发展进程加快,太原市政府对迎泽大桥进行了重新规划,并于1996年将迎泽大桥与洋灰桥同期爆破拆除,并列运行40余年的两座桥梁成为历史。1997年10月1日,在旧迎泽大桥原址新建的迎泽大桥全线通车。

较之旧迎泽大桥,该桥多了东西立交引桥,长度达到970米,宽度达50米,有8条机动车道、2条非机动车道和2条人行道,至此,一座现代化又具备未来承载量的大桥落成,成为连接汾河两岸、贯通迎泽大街的重要桥梁。

截至2024年5月迎泽大桥启动维修加固改造,该桥已经安全运行27年之久。

 

维修加固改造前的迎泽大桥。图源/太原市迎泽区人民政府网站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如今,当我们再次吟诵起这首赞美“南风”的歌谣,便更能体会“迎泽”二字自宋代“迎泽门”(今大南门)命名起,蕴含着的福泽绵长!

 

太原晋阳桥。图源/网络

 

太原通达桥。图源/网络

 

太原摄乐桥。图源/网络

继迎泽大桥之后,太原在不同时期陆续建设了20多座桥梁。如今沿着汾河从北向南走一遭,可谓“一桥一景”,俨然一场汾河桥梁的大型展览。

这些汾河桥梁连通着太原的过往与现在,也连通着太原市民的梦想与未来。

参考资料:

1.《新太原50年纪事(上集)》

2.《太原简史》

3.太原第一座永久性钢筋混凝土桥

4.迎泽大桥 换新而来

5.太原宝藏地,“桥”见城市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