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创意研学活动预告 | 中秋香囊手作雅集
活动内容
● 分享中秋节文化内涵和传统习俗
● 分享香囊历史文化及寓意
● 中秋香囊手作体验
主持人:李硕(山西省艺术科技研究院)
主讲人:刘欢(山西省艺术科技研究院)
活动时间:9月14日(周六) 15:00-16:30
活动地点:山西省图书馆(长风馆)雅集室
中秋节,是仲秋之节,在进入秋季的第二个月,以十五月圆为标志,这天正值三秋之中,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比平时更亮,又谓之“月夕”。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文学作品。《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唐代,中秋节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中秋风俗在中国北方地区逐渐流行。北宋时期,正式定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宋代以后的中秋赏月更加流行。宫中八月十五,“日供月饼、瓜藕,候月上,焚香,即大肆饮啖,多竞夕始散。”
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记》曰:“八月十五日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并且此时有了“团圆节”之名。
明清时期,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浓厚。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例如祭月、赏月、走月、猜谜、树中秋、舞火龙、听香、烧塔、兔儿爷、孔明灯、观潮、灯笼、做香囊等。我们本期活动来体验一下制作香囊的快乐。
首先小编带大家先了解一下香囊的历史文化和内涵。
香囊,又称香包、荷包,是中华民族传统服饰佩饰物之一。香囊以锦制作,也称“锦囊”或“锦香袋”。
早在商周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佩戴香囊。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的诗句。
香囊的寓意和象征多种多样,有辟秽驱虫,保身健体;定情信物,寄托情感;祈福纳祥,祈求平安等。
它们不仅体现了古人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内涵,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今天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中,我们或许可以从香囊中汲取一些灵感和力量,用它来装饰我们的生活、表达我们的情感、传递我们的祝福。
本次雅集活动我们一起来制作中秋节香囊,通过手作香囊的体验,让大家珍视和传承香囊这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让它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光彩。
雅集活动欢迎您的参与
活动现场签到报名
本期活动材料费用:3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