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山西省图书馆!

晋图夜读 | 他是乱世雄杰,也是诗坛领袖

来源: 本站原创 作者: 本站 时间:2024-08-18



读者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山西省图书馆原创性新媒体阅读推广栏目“晋图夜读”,我是借阅部馆员张䶮。今晚,由我给大家播讲我为《曹操集》一书撰写的荐读文章《他是乱世雄杰,他是诗坛领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分裂、大变革的时代。

一方面,灾荒遍地、流民四起、战乱频繁、社会失序。另一方面,频繁的兼并战争为文人墨客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激烈的文化碰撞为哲学思辨提供了充足的思想渊源。

因此,这个时期,哲学、宗教、文学、史学也迎来了空前的发展。其中,尤以文学的发展最为引人瞩目,其代表就是“建安文学”。


△图1:三国两晋南北朝乱世。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曹操是“建安文学”的领袖,他的诗歌作品,吸收了两汉乐府、民歌的特点,具有慷慨悲凉,雄健深沉的艺术特点。

正如美国著名文学理论家哈罗德·布鲁姆所言,“作品是作者内心世界的投射”,阅读曹操的诗歌作品,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他的思想脉络、情怀抱负。


△图2:曹操

例如,《薤露行》集中体现了曹操激浊扬清的救世情怀。

东汉后期,豪强世家兼并土地,外戚宦官操纵国政,政治黑暗,社会腐败。面对这样的时局,陈蕃、李膺等名士挺身而出、直言进谏。最终引发两次“党锢之祸”。

当时的曹操,正值少年时期,深受这种精神感染,形成了尚义任侠的性格,萌生了刷新政治的志向。


△图3:戏曲《陈蕃》剧照,陈蕃是东汉名臣,“党人”领袖,《滕王阁序》“徐孺下陈蕃之榻”中的陈蕃就是此人

中平六年,大将军何进密谋诛杀宦官,结果事败身死。并州牧董卓借“铲除宦官”之名,挥师进京。他倒行逆施,为了控制朝廷,纵火焚毁洛阳,裹挟官民西逃长安。

当时,洛阳周边方圆百里,寸草不生,哀鸿遍野。曹操目睹这些惨状后,挥笔写就《薤露行》。


△图4:董卓纵火焚毁洛阳,裹挟官民西逃长安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通观全诗,我们能够感受到曹操对于严峻时局的忧虑,对于社会动荡的痛心。

究其本质,这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主体意识、担当精神,其所反映的,正是曹操激浊扬清的救世情怀、河清海晏的治世情结。

例如,《蒿里行》集中体现了曹操悲悯百姓的民本思想。

初平元年,袁绍、袁术、孙坚、曹操等关东豪强组建讨董联军,公推袁绍担任盟主,西进讨伐董卓。

但是,讨董联军原本就是关东豪强抱团取暖的产物。董卓西逃之后,外部压力一旦松懈,内部矛盾逐步显现。

盟主袁绍是个“四世三公”的贵胄子弟,虽然素有贤名,其实犹豫不决、寡断少谋。于是,讨董联军屯兵酸枣,畏惧不前。


△图5:电视剧《三国演义》剧照,关东豪强组建讨董联军,公推袁绍担任盟主,西进讨伐董卓

曹操屡次进言,要求讨董联军趁热打铁、攻克长安。但是,都未被采纳。于是,曹操独自引军,西进讨董。

当时,中原地区百业凋敝、民生艰难。曹操目睹这些惨状后,挥笔写就《蒿里行》 。


△图6:电视剧《三国演义》剧照,盟主袁绍寡断少谋,讨董联军畏惧不前。曹操独自引军,西进讨董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通观全诗,我们能够感受到曹操对于黎民百姓的悲悯、对于军阀混战的痛恨。

究其本质,这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恻隐之心”,其所反映的,正是曹操悲悯百姓的民本思想、休养生息的仁政思路。

例如,《短歌行》集中体现了曹操扫清六合的统一理想。

亲眼目睹了军阀混战惨状的曹操深知,对于黄河流域的黎民百姓而言,最强烈而迫切的愿望,莫过于结束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尽快实施“休养生息”政策。

△图7:中原地区军阀混战,“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建安元年,曹操迎汉献帝至许昌。在此后的十余年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讨伐张绣、吕布、袁绍、刘表,逐步统一北方地区。

建安二十一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奏事不臣,受诏不拜,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曹操在志得意满之下,挥笔写就《短歌行》。

 

△图8:电视剧《三国演义》剧照,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犹奉事殷,论叙其美”。通观全诗,我们能够感受到曹操对于扫清六合的渴望,对于一统天下的渴望,同时,也能感受到曹操对于政治名誉、后世评价的重视。

当时,有不少部属、幕僚向他劝进,请他代汉自立,相信曹操也曾有此考虑。但是,最终,曹操还是决定效仿齐桓公、晋文公,即“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如果您想更加全面、系统地阅读曹操的诗歌作品,进而更加清晰、直观地感受他的思想脉络、情怀抱负,就请翻开这本《曹操集》吧。

【本期荐书】

推荐书籍

《曹操集》

作者

曹操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

9787101149036

馆藏地点

闭架密集借阅书库(四层典藏阅览室现场预约)


△图9:《曹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