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藏有象 智化无穷——2024年中华传统晒书活动”之晒经典:山西省图书馆藏国家珍贵古籍《秦汉文》
书藏有象 · 智化无穷
——2024年中华传统晒书活动
《秦汉文》是明代胡缵宗自辑的一部古文选本,成书于嘉靖三年(1524),共四卷。
胡缵宗(1480-1560),字孝思,一字世甫,号可泉,亦号鸟鼠山人,陕西秦安(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人。
据《明史》记载,胡缵宗为正德三年(1508)进士,历任翰林院检讨,嘉定判官,山东、河南巡抚。
嘉靖十三年(1534)罢官归里,著有《鸟鼠山人集》《安庆府志》《苏州府志》《秦州志》等。
明正德、嘉靖之际,前七子、吴门派、唐宋派三足鼎立,胡缵宗所处的时代正是前七子高举复古大旗的时代,李梦阳、何景明等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胡缵宗编纂此书,也应受到这股复古思潮的影响。
胡缵宗画像
文章好坏的时代标准
本书主要收录秦汉两代约四五十位著名君臣的文章,始于秦惠文王《诅楚文》,终于诸葛亮《出师表》,计一百一十八篇。书前有时人黄省曾、王宠作序及编者自序。
胡缵宗在自序中说:“古无文,今有文,古有文,今无文。古书契未造,故无文,今坟籍既生,故有文;古图书嗣出,故有文,今辞赋汇作,故无文。”
他认为,上古的伏羲、黄帝、唐尧、虞舜、夏商周时代的文章皆为圣人之言,是经典;《左传》《国语》等是贤人之言,是对经典的阐释。
又说:“下此而辞近古者,其惟秦乎?其惟西汉乎?东汉、魏而下,文非不多,非不工,其气渐漓而体渐衰,其辞旨已不得与西汉并,况秦乎?故秦汉之时,譬之岁焉,其犹春乎?譬之日焉,其犹寅乎?”秦代、西汉的文章虽然比不上经传,但言辞还比较接近上古,东汉、曹魏以后,逐渐追求辞藻的华丽,气魄和体势已经赶不上西汉文章,更不要说秦代了。
胡缵宗自序
目录页
秦惠文王《诅楚文》
诸葛亮《出师表》
《秦汉文》的编选原则
在王宠序中,胡缵宗申明了他的编选原则,即文章要气魄雄浑、体势健雅,他认为东汉以后的文章,“气未见其浑也,体未见其雅也”,因此基本不录,仅存班彪、班固父子和诸葛亮的三篇。
南宋理学家真德秀编有《文章正宗》三十卷,选录《左传》以下至唐诗文,分为辞命、议论、叙事、诗歌四类。
胡缵宗认为,文章“终始有体,节奏有变,繁简有裁,经纬有章”,像乐曲一样,应该做到五音齐备,声律和谐,而真德秀的编选“析而不属,离而不理”,缺乏一定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胡缵宗编选《秦汉文》虽然述而不作,但其实是他自述其古文心得的一种形式,也是对前七子“文必秦汉”复古主张的积极响应,文学价值极高。
王宠序
山西省图书馆藏《秦汉文》
山西省图书馆馆藏为明赵一中刻本,2010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该书半叶十一行,行二十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单鱼尾,左右双边。版框高17.8厘米,宽13.5厘米。线装八册。
目录页题“天水胡缵宗编次”、“太原姚文清校勘”、“瀛海赵一中校刊”。据《[雍正]山西通志》记载,刊刻者赵一中为直隶青县(今河北省沧州市青县)人,进士,嘉靖时任佥事。钤印有“黄绍斋家珍藏”、“五福堂收藏明版善本书”等。
黄绍斋(1884—1958),名国梁,字绍斋,陕西省汉中市洋县人。同盟会会员,山西辛亥起义主要领导者,历任山西都督府军政司司长、参谋长,北洋政府总统参议,晋军兵部总监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任山西省政协委员,1958年在北京逝世。
书前钤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