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籍山西 | 明清我国唯一一部编年体地方志《晋乘蒐略》
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那么,你还知道哪些治水名人呢?
今天,我们就共同来了解山西清代的治水大师康基田和他的经典之作。
康基田是山西兴县人,字仲耕,号茂园。作为清中期的清官能吏,尤以治水显功。
他不仅深谙治水方略,还将其经验写成《河渠纪闻》和《河防筹略》两部著作,在治理河道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被清代大文学家姚鼐评价为“实乃禹后治河又一人也。”
《晋乘蒐略》是康基田修成的一部大型编年体山西通史长编,是古代编年体地方通史的代表作。
看到这部书的名字,大家可能会疑惑地问道:“中间这两个字是怎么读呀?”
正确的读音是《晋乘(shèng)蒐(sōu)略》,你读对了吗?
《孟子·离娄》篇中提到“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乘》就是晋国的史书,但是这本史书,后人谁也不曾见过。康基田借用了这一名称,变国史为地方史,“搜辑旧闻,参稽列史,旁采百家,荟萃成册”。
整部书的撰写历经三十余年,其中大部分内容是康基田在八十四岁退职以后突击完成的。
嘉庆十六年(1811),康基田以年老具折乞休,正式退职后,回京与诸子侄团聚,从此闭门谢客,检点旧稿。
这一年三月,《晋乘蒐略》在其子康纶钧、康亮钧校正之后刊印,为“霞荫堂藏版”。
“霞荫堂”是康基田的室号名,此书只有康家自刻这一种版本。
2006年4月,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晋乘蒐略》。
全书共四册,分为三十二卷,以时间为经,史事为纬,记载了从唐尧到明亡之间四千年的山西历史。
清代名臣松筠在为此书作的序中评价到:“考证之精详,文字之奥博,则海内有识者皆共叹服,无庸余之赘赞矣。”
从内容方面来看,书中包含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山川风尚、人物时事、经体制度、边防规划……其中,关于舆地山川、历代边防、还有距离较近的明朝历史等方面史料所占篇幅较多,叙述较为详细。
例如在卷十五中,我们可以看到涑水的发源和流向;在卷十七中,又能看到为何绛州虽临汾河,却难以引灌;在卷二十七中,还能看到康基田对河东地理位置之重要性的论述……
从体制方面来看,该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是一部编年体地方通史。明清所修地方志,现存四百多种,《晋乘蒐略》是唯一的一部编年体作品,这在全国地方志中也不多见。
山西大学教授卫广来将其概括为:“熔《左传》《通鑑》于一炉而出之,编次条目以正纲领,详尽本末以存史实,随手作注以训文字,遇疑考证以辨真伪,有感加按以断曲直……形式周备,浑然天成。”
该书的引用文献有《尚书》《左传》《资治通鉴》等多部经典著作。而且,为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和全面性,康基田不仅大量翻阅古籍文献,搜集史料,还多次实地考察,记录碑刻铭文。
因此,书中不仅保存了大量正史的内容,还保存了历代流传的许多野史资料、大量的地理沿革资料、碑刻、游记、章奏、诗文等,其中有的原件已经失传,非常珍贵。
《晋乘蒐略》融史书和方志的特点于一体,史料详实、内容丰富,可以称得上是研究山西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