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红“大眼萌”——鸮卣的原型居然是身边的它!
4月5日是山西省爱鸟周的第一天。晋图观鸟君邀请野生动物摄影师、观鸟爱好者单成为读者朋友们带来了一场《我们身边的小鸟邻居》的讲座。
我们为读者们准备了一些鸟类图鉴和鸟类科普书籍。讲座前,先到的读者纷纷阅读起了这些书籍。
阅读时光
我们身边的猫头鹰
单成老师从大家都很熟悉的山西省博物院的网红“大明星”鸮卣讲起。“鸮”字在现代用来命名鸮形目中的各种猛禽。最接近鸮卣原型的鸮形目猛禽就是纵纹腹小鸮。
▲鸮卣和纵纹腹小鸮 单成 摄
纵纹腹小鸮是一种体长只有22厘米的小型猫头鹰,因腹部具白色与褐色相间的纵纹而得名。它们喜欢栖息在相对开阔的生境,常在村庄附近崖壁上的土洞里或者枯木桩的树洞中做巢。
单成老师最喜欢的猫头鹰是短耳鸮。短耳鸮是一种长距离迁徙的鸟。在我国东北及更北方繁殖的短耳鸮,每年的十月底十一月初就会来到太原汾河湿地。单老师常常在汾河二坝周围的荒草滩上邂逅这位一年一度到来的朋友。
▲短耳鸮活动的生境 单成 摄
短耳鸮是一种白天也活动的猫头鹰。在日落前四小时,它们睡醒后就会站在一根木桩上,定定神,四处望望,开始一天的狩猎,捕捉草地里的啮齿类动物或者其他小鸟。
▲短耳鸮 单成 摄
短耳鸮金黄色的虹膜,像涂了深色眼影似的大眼睛,圆圆的面盘,在黄昏的余晖中飞翔时矫健的身姿让人实在忍不住赞叹和喜欢。
▲短耳鸮 单成 摄
雕鸮是太原地区的留鸟,体长55-70厘米,体形强健。它们夏季在远离人类的山区崖壁上筑巢,冬天山区食物匮乏,有的雕鸮就会向低海拔的城区垂直短距离迁徙,使我们有可能在郊区公园里看到它们。
▲雕鸮 单成 摄
其他常见鸟类
除了三种猫头鹰,单成老师给大家介绍了珠颈斑鸠、麻雀、喜鹊、戴胜、凤头䴙䴘、白骨顶、绿头鸭等最常见的鸟类。这些鸟儿大家平时或多或少都见过,但是听了单老师生动的讲解,还是觉得新奇又有趣,纷纷拿起手机拍照。
▲公园里常见的鸟类 单成 摄
楼宇间的神秘来客
猛禽是城市里的稀客,但是运气好的话还是可以看到。单老师小区附近每年都有一对红隼前来繁殖,它们会在空中盘旋,发出急促的尖叫声。
在他办公室对面的楼上有段时间能看到一只游隼。游隼是飞行速度最快的鸟类,虽然它平时飞行的速度只有时速50-100千米,但它俯冲的时候,时速竟然可以达到超音速。
这只游隼来到城市的钢筋水泥森林里来讨生活,显然这里有它的猎物。人们饲养的鸽子,社区里的老鼠,伴人而居的麻雀和喜鹊,都会是它菜单里的选项。
▲游隼 单成 摄
猛禽监测的高光时刻
我们生活的太原盆地被东山和西山夹在中间,每年春秋迁徙季节,在城郊的东山西山上空会过境大量的猛禽。观鸟爱好者们会在这时上山进行猛禽监测。
▲白肩雕 单成 摄
在去年秋天猛禽过境太原期间,单老师在连续四天的时间里看到了三只不同的白肩雕个体。这样的记录实属不易。要知道作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白肩雕,在全球只有不超过5000个繁殖对。
白肩雕体长72~84cm,翼展可以超过两米。成鸟全身深褐色,头后颈部有大片的浅色羽毛,背面左右肩羽处有白色斑块,是其标志性的特征。
这三只白肩雕,从左往右,第一个是成鸟,腹部全黑,翼下覆羽色深。第二个是幼鸟,腹部、胸部和翼下覆羽密布浅色纵纹,接近翼指的三枚初级飞羽色浅。第三个是亚成鸟,背部是黑黄相间的斑驳羽色,肩部的白斑已经显现。
观察身边的鸟类给我们带来了如此多的快乐和成就感,但是它们却同时面临着来自人类的威胁。前段时间发生在长风商务区的鸟撞事件就是一个例子。爱鸟,就要去保护我们的鸟类邻居。
保护鸟类邻居你能做些什么?
不非法饲养鸟类
图中,只有虎皮鹦鹉和七彩文鸟是完全实现人工繁育,可以合法饲养的鸟类,其它鸟类要么是受《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所保护的野生动物,要么是受《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公约)保护,限制其贸易的非中国本土原产鸟类,都不可以个人饲养。
不伤害、不故意惊吓野生鸟类
猎捕、贩卖、食用野生鸟类是触犯刑法的行为。
参与志愿者服务项目
比如春节前夕在长风商务区发生的太平鸟鸟撞事件,就有很多志愿者参与了鸟撞调查和涂画波点,防止鸟撞的进一步加剧。
鸟撞调查、鸟网调查,都是普通人可以参与的保护鸟类的志愿服务活动。有一定观鸟技能的朋友还可以参与一些鸟类学研究的野外实验。
资助保护项目
我们可以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为保护鸟类的公益事业提供资金和物质支持,比如参与腾讯公益的公益捐赠,献出一份爱心。
讲座后,读者们与单老师交流了关于在太原观鸟、防鸟撞措施、望远镜的选择等话题。大家表示,认识了身边的小鸟之后,感觉自己生活的城市更美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