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图馆员荐晋书 | 革命先驱的“诗意”人生——《高君宇传》
我是宝剑,
我是火花,
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
我愿死如慧星之迅忽。
——高君宇
本期荐书,是“晋图馆员荐晋书”第十五期。
荐书人:毛月芳
推荐图书:《高君宇传》
作者:王庆华
馆藏地点:借阅部、地方文献部
索书号:I247.57/1276\2
推荐理由
高君宇(1896—1925),山西静乐人。我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五四爱国运动健将,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开创者之一,北方早期工人运动主要领导人之一,山西党、团组织创建者,对我党早期的革命事业和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君宇传》是我国第一部用文学形式全面反映我党早期卓越的政治活动家高君宇的光辉业绩及其爱情佳话的著作。该书融传记性与文学性为一体,史实宏富、文情并茂,像一曲宏伟壮丽的华彩乐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性和可读性,被誉为:一部文采斐然的“信史”。
《高君宇传》先后四次再版,获太原市“九个一工程”奖、山西省图书二等奖、北方十五省市图书优秀奖三个大奖,被山西省委宣传部列入供全省党政干部阅读的山西历史文化丛书。
作品梗概
少年时代
高君宇,原名高尚德,1896年10月22日出生于山西静乐县峰岭底村(现属娄烦县)。
1900年,轰轰烈烈的义和团反帝运动爆发,静乐县各乡村都有人参加义和团。年幼的高君宇,常观看义和团乡邻们练拳念咒,做“义和团打洋鬼子”的游戏,萌发了朦胧的反帝爱国思想。
其父高佩天曾是同盟会会员,参加过辛亥革命。高君宇受父亲和革命的影响,积极剪掉长辫子,以示革故鼎新之意;并说服母亲免去妹妹缠足之苦,在全村第一个破除了妇女缠足的陋习。
家乡的革命运动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高君宇从小受到了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
关心时事,寻求救国真理
1912年,怀着立意深造的决心,高君宇考入山西省立一中。他关心时事,经常阅读蕴含变革、倾向进步的报刊及时人名著。1916年,高君宇考入北京大学学习。高君宇“求学之余,兼留意政治”,广泛接触和研究各种新思想、新学说,寻求改造社会的真理。在李大钊的指导下,高君宇渐渐认识到,唯有马克思主义才是拯救中华民族的真理!1919年,高君宇积极参加并参与领导了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1920年3月,高君宇、邓中夏等人在北大成立了中国最早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为中国最早播撒马克思主义火种的人。
党的早期领导人
1920年11月,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高君宇被选为第一任书记,肩负起领导北京地区青年运动的重任。不久,高君宇、邓中夏等团员加入了北京共产党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批党员。
此后,高君宇出席了莫斯科远东共产国际会议,及党的二大、三大、四大会议,并当选为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等职务,是我党早期的领导人之一。
高君宇还是山西党团组织的创始人,先后于1921年和1924年受党组织委派,两次返回山西,创建了太原社会主义共青团和中国共产党太原小组,为山西的革命事业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油画《山西建党》,展示高君宇在山西太原建党的历史
冲向工运的前方
1922年底到1923年初,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的工人运动风起云涌。高君宇在编辑《向导》的同时,还积极投身到工人运动的大潮中。他撰写了许多旗帜鲜明、论证精当、文锋犀利的社论、文章,报道工人罢工的真实消息,痛斥国民党报纸的错误言论,号召全世界被压迫的民族和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奋斗。
1923年2月,爆发了京汉铁路工人总罢工,在“二七”风暴中,他和他的战友们一起领导长辛店工人同反动军阀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担任孙中山秘书,促进国共合作
1922年8月,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召开特别会议,会议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不久,陈独秀、高君宇等中共负责人,先后加入国民党,正式拉开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序幕。1924年高君宇担任孙中山的秘书,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工作,奔走于上海、广州、北京等地,为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高君宇不仅在行动上坚决执行党的决议,而且在理论上:他明确提出了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在国民革命中,无产阶级要占主要地位,资产阶级是被召集而参加的”;还提出了国民革命必须建立在群众利益的动因之上等核心问题。
彗星陨落
高君宇为共产主义事业忘我工作,积劳成疾。1925年3月1日,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高君宇被选为代表,并抱病参加会议。因日夜奔波,其肺病复发,又突患盲肠炎,医治无效,不幸于1925年3月6日逝世,时年29岁,实现了“宝剑诗”的誓言。
党组织根据高君宇的遗愿,将他安葬于北京陶然亭畔。
▲坐落于北京市陶然亭公园内的高君宇与女友石评梅塑像
作品精读
文采斐然 引人入胜
《高君宇传》开篇,作者以比喻的手法、壮阔宏伟的场景描写,拉开了全书序幕:
“在汾河上游一带,是苍山万叠的晋西北黄土高原。嵯嵯峨峨的峻岭,突突兀兀的险峰,隐现于漫漫云雾之中,犹如呈片望不到边际的波涛在汹涌、在翻腾,令人望而惊叹!”
当革命处于低谜、积蓄力量时,作者低吟回旋,画面色彩冷峻、暗淡。如:
“一个冷酷的消息犹如一阵寒气袭人的冰雹骤然间从天而降:中国代表提出的希望条件和废除二十一条的正当要求,竟然被(巴黎)‘和会’拒绝讨论!”、高尚德口气坚定地说:“时局如此紧迫和严重,我们现在已经到了‘直接行动’的时候了!唯有如此,才能挽救沉沦的祖国。”
随着光明与希望即将到来,作者激情满怀,讴歌光明,画面充满壮美色彩:
“当高尚德第一次从李大钊先生那里了解到马克思学说时,他仿佛长期被囚禁于暗室而突然见到一缕阳光,又仿佛在茫茫无际的夜海中航行,蓦然间看到一盏灯塔……只觉得眼前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壮阔境界。”
而在偶尔的闲暇时光,则画面显得宁静悠然,美不胜收:
“高君宇一推开窗户,皎洁的月光就像一股白色的瀑布似的流泻到屋子里来了……一陈轻柔的充满草木清香和潮湿的泥土气息的夜风迎面吹来,使刚从紧张的笔耕中解脱出来的高君宇那略略有点儿昏沉的头脑清爽了几分。”
……
传记人物 感人至深
战斗的“宝剑”闪耀光芒
高君宇像一柄闪耀智慧光芒的“宝剑”,每当国有危难,则劈向反动的黑暗世界,勇敢地同反动势力展开针逢相对的斗争:
从参加反对袁世凯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北洋政府签订《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的斗争,到参与并领导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从创建救国会、开办工人劳动补习学校,到创办刊物,撰文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封建军阀的残暴腐败,号召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动员起来,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斗争……
▲高君宇与蔡和森创办的中共机关报《向导》周报
明亮的“火花”,熠熠生辉
高君宇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自由、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始终不惧危险,战斗不息。他数次被通缉、被追捕,时时都有坐牢、杀头的危险。但他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表现出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七”惨案后,面对北洋军阀政府的通缉,高君宇没有胆怯,没有退缩,依然秘密进行斗争。积极参与英勇就义的工人家属抚恤善后工作,不辞疾苦和危险编印《工人流血记》等“二七”斗争宣传品。
1924年10月,高君宇和张太雷等同志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平定商团叛乱的斗争,他亲临前线,冒着枪林弹雨,率领工团军和其他友军一起,英勇奋战,被流弹击伤后仍坚持战斗,直到平叛胜利。
高君宇临终前一天,平静地对女友石评梅说:
“……死,是没有什么可怕的。一个人能为人民大众的解放事业而死,是死得其所,又有何憾……”
馆员赏析
传记文学《高君宇传》在忠于历史的基础上,大量运用文学笔法:采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段,烘托背景、渲染环境、刻画人物形象、抒发感情;既有生动、形象的故事场景描写,又史论结合,夹叙夹议,人物形象特色鲜明;顺序、倒叙相应,主题明确,重点突出;并恰当运用对话形式和历史资料中的原词句,清晰完整地展现自然环境、人物形象与事件脉络,再现当时的社会氛围和时代气息,读来引人入胜,感人至深。
本书别具一格谱写了高君宇“火与剑”的革命诗意人生,深刻、全面地抒写了面对民族危难、国家动荡的局面,革命先驱高君宇为救国救民探索真理、英勇奋斗的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展现了高君宇的崇高思想、高尚人格、爱国情怀、不畏艰险和忠贞爱情的精神气质与品格,犹如一部华彩乐章,宏伟壮阔,跌宕起伏,文华凝练,境界高远。
《高君宇传》使读者透过历史的帷幕,看到一位“生如闪电之耀亮,死如彗星之迅忽”的无产阶级革命志士的理想和抱负、奋斗和追求,以及冰雪一样的高洁爱情……
作者简介
王庆华,笔名华晔,生于1945年,山西静乐县人。曾任《静乐县志》主编,《太原日报》主任编辑、高级记者。
他潜心研究高君宇及地方史志数十年,出版专著《高君宇生平·年谱·文稿》、文集《情系高君宇》等多部著作,发表党史、文史研究文章愈千篇。诗文曾多次获奖,所著诗词集《心韵集》,获“镜泊湖杯”全国首届诗词大奖赛优秀奖。
现为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太原市作家协会理事、山西晋阳诗社副社长,以及中国元好问学会等10余个学术研究团体的会员。
参考文献:
1. 《高君宇传》,王庆华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
2. 《高君宇传》,王庆华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出版
3. 《不灭的火焰》,胡梁主编,山西鑫宇诚印业有限公司2015年印刷
4. 《一部文采斐然的“信史”》,白小平,《山西政协报》1997年1月10日
5. 网文《静乐王庆华所著<高君宇传>被列入全省重点丛书》,微一静乐,2016-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