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山西省图书馆!

清廉故事 | “驴车尚书”戴敦元

来源: 本站原创 作者: 本站 时间:2024-03-13

编者按——

廉政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的意识、行为起着引领、规范的重要作用,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倡导与推崇。

本期为大家讲述的清廉故事是:“驴车尚书”戴敦元。

清道光年间,浙江开化(今浙江衢州开化)人戴敦元任刑部尚书。有一次,戴敦元外出,适逢下大雪,他身披一件蓑衣,手里抱着文书,走到大街上,看见一辆驴车路过,就叫驴车车夫把送他到刑部衙门,车夫不知道他是谁。

等到了刑部衙门,役吏前来护持他入殿。这时,他脱去蓑衣,露出珊瑚顶戴,驴车车夫见后大吃一惊,打算弃车而走。戴敦元叫住他,付给他车钱。京城百姓听说这件事后,赞戴敦元清廉,称他为“驴车尚书”。

 

戴敦元乘驴车去刑部衙门

清道光元年(1821年),戴敦元任江西按察使,负责掌核全省刑名案件,管理狱政。《清史稿·戴敦元传》记载,当时衙门办事的人员少,陈年积案又多,戴敦元亲自审阅卷宗,延请深谙刑事的属吏协助共理,经过数月,一共清理江西全省积压案件四干余件。

清道光二年(1822年),戴敦元升任山西布政使。他自江西起程,赴京觐见。戴敦元单车赴任,轿夫等都不知道他是个大官员。一路上,戴敦元每天以六块面饼作为一日三餐,不解衣,不下车,不住宿,清晨五更时分就让车夫赶路,风餐露宿,独行数千里,没有惊动地方官员,沿途州县官员竟无人知晓。后来,戴敦元到山西上任后,发现山西藩署向有陋规,即在征收钱款时,可以从中索取一笔“额外之财”,衙门官员按官职大小私分,称之为“厘头银”。戴敦元立即宣布革除这项陋规。他责问僚属说:“官有养廉,仆御官所豢,何赢余之有?”

清道光三年(1823年),戴敦元被召为刑部侍郎,道光十二年(1832年),擢升为刑部尚书。戴敦元居京师十年,专治刑狱,所治狱无纵无滥。《清史稿·戴敦元传》称:“奏对有所咨询,援引律例,诵故牍一字无舛误。”戴敦元在京任职期间,每天办完公事就回家,谢绝宾客,平时同僚没有公事都见不到他。天黑后,戴敦元就秉烛读书,或是在黑暗中独坐冥思,疲惫至极而睡,常常废寝忘食。

戴敦元在京任职刑部期间,有一次请假回浙江,途经杭州时,恰逢浙江巡抚寿诞,巡抚大摆寿宴,戴敦元勉为应酬。这天下着大雨,戴敦元穿着木屐,带着油纸伞,前去参加宴请。宴会结束后,群官拥送他出门,呼车备马,笙箫鼓乐,戴敦元却拱手辞谢,笑着拿过雨伞,自己撑着伞,扬长而去。

戴敦元博闻强记,幼时有神童之称,爱好天文、历法、数学,著有《九章算术方程新式》,审定罗士琳《勾股弦三事拾遗》和《演元九式》两部书。《清史稿》称戴敦元“至老,或问僻事,指某书某卷,百不一爽”。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会试,浙江中卷拟定了二十四本,奉到钦定时浙江省的名额只有七名。主考官后来阅得一份佳卷,非常喜欢,说道:“昨荐之卷非特十七卷中无此佳作,即所留七卷,亦未有能胜之者。”因将已刻卷削板易之。到填榜时,方知这个考生就是戴敦元。

戴敦元辞谢送行的官员,自己撑着伞回家

戴敦元为官四十多年,清正廉洁,居不废职,勤俭节约,行无异趣,有诺必践。《清史稿·戴敦元传》记载:“卒之日,笥无余衣,囷无余粟,庀其赀不及百金,廉洁盖性成云。”同僚挽联悼念他:“贵为尚书,俭若寒士,扬历四十年,其趋公忘寝食,忠矣;幼称神童,老推名宿,横览八千卷,独精算通天人,伟哉!”

*本文摘选自图书《画说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