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图馆员乔林画了我国现存最早的金代古戏台
“村村有庙,庙庙有台”
形象地展现了山西古戏台的特色,
数量上在全国遥遥领先,
形式上多与寺庙密不可分。
三晋大地上,
现存神庙戏台遗址2000余个,
一座座古戏台上演了
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
见证了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文明史。
▲二郎庙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舞亭,晋图馆员乔林画
晋图馆员乔林画中的建筑,是位于山西省高平市王报村二郎庙内的金代古戏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神庙舞亭,也是全国唯一一座金代舞亭实物。
这座戏台于2001年被确定为金代建筑,并于2005年维修。
戏台的形制、营造方式与宋金官方颁布的《营造法式》的规定相符。建筑风格颇为舒展雄丽。
标题“戏”出自元代书法家赵孟頫书法。
夕阳下的舞亭静静地矗立着,大有“繁华落尽”“洗尽铅华”的美感。
2000余座古戏台源于“戏曲的摇篮”
山西历来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摇篮”。
据《山西古戏台》考证,戏曲的起源即为中华民族第一首诗,《古诗源》的《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诞生于尧都平阳(今山西临汾)一带。
▲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康庄《击壤歌》碑刻
起源于春秋战国的乐舞文化,兴盛于汉代歌舞百戏,繁荣于宋金时期的杂剧,直到元代,山西成为全国戏曲艺术的中心,并诞生了以关汉卿为代表的元曲大家。
及至明清两代,山西戏曲已逐渐形成“蒲州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四大派别。
山西古戏台在数量上位居全国首位,现存最早的古戏台位于山西高平市。
此外,元代古戏台8座,也是全国所有的元代古戏台,明清古戏台31座。
宋金元明清各个朝代的戏台在山西境内均有实物遗存,这样完整的时代序列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
保存至今的宋金元三代的戏曲文物,也主要分布在太行山一带的神庙、墓葬中。
山西古戏台中除了最早的王报村二郎庙古戏台,还有许多有代表性的珍贵建筑,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临汾市尧都区魏村牛王庙元代戏台,其四周三面敞开的独特结构和造型有别于其他元代戏台,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山西省临汾市魏村牛王庙元代古戏台
芮城永乐宫龙虎殿戏台位于运城市芮城县永乐镇(旧址),全殿有壁画1005.68平方米,构图大气而色彩华美,被誉为世界美术的宝库。
也有规模最大的元代戏台——东羊村后土庙戏台、明清琉璃艺术的宝库——介休后土庙戏台等。
▲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永乐宫龙虎殿古戏台
▲山西省临汾市东羊村后土庙戏台
▲山西省介休市后土庙戏台
古戏台形制多样
随着戏曲的发展,古戏台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
早在戏曲诞生之前,单纯上演音乐歌舞的神庙舞台,形制为四种:先是正殿台阶下的平整空地,相当于撂地为场;次是正殿殿基向前伸出的方形平台,即月台;再是月台上立柱加顶建成的享亭,也叫献殿或拜殿;后是在正殿前空地上起建的方形平台,称作露台。
当戏剧艺术成熟以后,不少神庙便在露台之上立柱加顶,于是创建了乐亭舞楼,并以舞楼为中心,形成了四合院式的封闭剧场。
随着古代建筑行业的日益进步,神庙剧场的配套设施越来越完善,风格更加华美,于是不同时代的神庙剧场总能表现出各自的建筑特征和审美风貌来。
▲延续至今的“撂地为场”——山西天塔舞狮
▲晋祠博物馆莲花台今被称为金人台,是宋代的露台
▲晋祠献殿,金代建筑
▲山西临汾魏村牛王庙元代乐亭
▲平遥县城隍庙山门舞楼
古戏台有“内涵”
古戏台中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壁画、画像、塑像、砖雕、木雕、碑刻等精妙绝伦的戏曲文物,它们的存在不仅为古戏台增添了艺术美感,有的甚至记录了戏曲艺术发展的重要节点,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洪洞县水神庙元代戏剧壁画
▲高平市二仙庙露台须弥座线刻巾舞图
▲陵川县礼义镇崔府君庙东门戏曲木雕:李存孝打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