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图夜读 | 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拯救了英国!
002期
|撰文/播讲 张䶮|
读者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山西省图书馆馆员张䶮。今晚,由我给大家播讲我为《丘吉尔传》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两本书撰写的荐读文章《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拯救了英国》。
1
多年以后,当垂垂老矣的丘吉尔坐在安乐椅里,一边吃着最爱的培根煎蛋,一边口述回忆录时,一定会回想起1940年6月4日自己在英国下议院发表那场著名演说时的情景。彼时的欧洲,战云密布。1940年5月10日,纳粹德国实施“曼施坦因计划”,其装甲部队绕过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取道山高林密的阿登地区,直插法国腹地。然后,在300多万英法联军目瞪口呆之时,德军已经完成了对他们的合围。原本计划守株待兔的,没想到成了瓮中之鳖。
(图1:“曼施坦因计划”示意图,简单地说,就是在右翼佯攻,在左翼绕过马奇诺防线,切断英法联军的后路)
用“内忧外患,大厦将倾”来形容当时的英国所面临的局势,可以说是毫不夸张。毕竟,彼时的英国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日不落帝国”了。早在1894年,工业产量和经济总量就被美国超越。1922年-1936年的“海军假日”之后,就连昔日引以为傲的皇家海军也大有被“暴发户”美国海军赶超的趋势。1933年,希特勒上台,纳粹德国开始摩拳擦掌,在撕毁《凡尔赛和约》的边缘疯狂试探。
更重要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一战”)从心理上打垮了英国的精英阶层。在“一战”中,英军的阵亡人数达到90万。当时,英国还保持着贵族从军的传统,因此,这90万人当中,贵族子弟的占比不低。这些贵族弟子原本以为自己会像拿破仑战争、克里米亚战争中的祖先一样,投入一场己方占据绝对优势的战争,然后得胜回朝,迎接自己的是鲜花、掌声、勋章和荣耀。
然而,不同于此前的任何一场战争,“一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场“总体战”,整个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都被高效地动员起来,源源不断地投入这座“血肉磨坊”。当这些贵族子弟走上战场的时候,迎接他们的,是雨季里马恩河畔泥泞不堪的战壕,是索姆河畔用铁丝网和马克沁重机枪封锁起来的“生命禁区”,是如雨般坠落的炮弹砸在凡尔登要塞时发出的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是埃纳河畔得不到及时救助的战友临死前的哀嚎,即便侥幸从战争中活下来,这些场景也将成为他们一生的梦魇。
(图2:索姆河战役中艰难拖行大炮的英军士兵,连绵的阴雨,泥泞的道路,逼仄的堑壕,腐烂的尸体,突出一个“绝望”)
因此,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战争成为“一战”后英国精英阶层的一种本能反应。正是在这种本能反应的驱使下,面对纳粹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的种种疯狂试探,英法等国始终奉行绥靖政策。甚至,前英国国王爱德华八世还与纳粹德国暗通款曲(历史上,爱德华八世以“不爱江山爱美人”著称,一直宣称为了迎娶有着两段婚史的美国妇女辛普森夫人选择主动退位。但是,近年来,不少解密资料表明,爱德华八世是在英国王室和政府的压力下被迫退位的,原因正是他与纳粹德国的暧昧关系)。
(图3:爱德华八世和辛普森夫人)
时任英国首相张伯伦是一位颇具绅士风度的老派人物,为了避免战争,他不断在英法等国与纳粹德国之间展开斡旋,不惜为纳粹德国进军莱茵非军事区,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撕毁《凡尔赛和约》的行径“背书”。然而,希特勒的一再出尔反尔令张伯伦信用破产、举步维艰。于是,1940年5月10日,就在纳粹德国入侵法国的当日,张伯伦递交辞呈,并推荐时任海军大臣的丘吉尔接替自己。当晚,国王乔治六世召见丘吉尔,授命其组建战时内阁。
2
1874年11月,丘吉尔出生于一个政治世家,其祖上可以追溯到斯图亚特王朝时期的马尔博罗公爵,他的父亲伦道夫曾经在索尔兹伯里内阁担任过财政大臣,这是英国内阁中仅次于首相的职位。不过,伦道夫醉心于政治事务,而妻子詹妮则沉迷于各种沙龙,因此,童年时期的丘吉尔并没有感受到多少来自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这样的成长经历也在很大程度上养成了他顽劣、狂放的性格。于是,少年时期的丘吉尔一直是班上最让老师头疼的学生,除了历史和语文两门功课,其他功课的成绩都很差,而且经常捉弄同学、顶撞老师,也因此常常遭到责罚,并曾数次转学。
1895年2月,丘吉尔从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骑兵专业毕业,被分配到骑兵部队担任中尉。时值第二次古巴独立战争爆发,丘吉尔决定利用假期和朋友一起前往观战。于是,英国情报部门委托他收集西班牙军队的相关情况,而《每日纪事报》也聘请他担任随军记者,正是这段经历让丘吉尔爱上了写作,成为他后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级台阶。
(图4:就任骑兵中尉的丘吉尔,称得上是一枚“小鲜肉”了)
1899年10月,第二次布尔战争爆发,丘吉尔以《晨邮报》随军记者的身份前往南非采访,但是,很快就被布尔人俘虏。不久之后,丘吉尔凭借自己的勇敢与机智从看守严密的监狱中成功越狱,这段英雄般的冒险经历让他在英国名声大噪,并成为他踏足政坛的“垫脚石”。
从1900年10月当选下议院议员到1940年5月受命组建战时内阁,这40年的政坛之路,丘吉尔走得并不顺利,虽然曾在数届内阁中担任商务大臣、内政大臣、海军大臣、财政大臣,但是,由于在保守党和自由党之间“反复横跳”,加之其偏右翼的政策主张与“一战”后英国社会走向左转的政治现实格格不入,因此,丘吉尔成为英国政坛当中一个同时不受各方待见的“奇葩”存在。
(图5:1904年,丘吉尔被保守党除名,转投自由党。岁月是一把杀猪刀,不到10年时间,“小鲜肉”的发迹线就突破天际了)
3
在《银河英雄传说》中,以说话刻薄闻名的伍德提督曾经这样写道,“我的前面是聪明的敌人,后面是无能的同伴,我必须同时与这两者搏斗。而且,我自己也不是众望所归的目标”。其实,这句话用来形容1940年5月刚刚受命组建战时内阁时丘吉尔所面临的处境,同样非常贴切。
1940年5月13日,丘吉尔第一次以首相身份在下议院发表演说,他明确提出,“你们问,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多么恐怖也要争取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艰难,也要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无法生存”,向国内民众及国际社会展示了英国政府抗战到底的决心。也正是在这次演说中,诞生了那句著名的“I have nothing to offer but blood, toil, tears and sweat.(我没有别的能够奉献,唯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
(图6:“你们问,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
然而,说到底,这次演说也只是一种政治决心的宣示,并不能帮助丘吉尔解开实际的政治困境。张伯伦辞任首相之后,仍然担任保守党党魁,他和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伯爵都主张与纳粹德国媾和,而这就意味着承认纳粹德国对欧洲的统治。这一违反英国几个世纪以来所坚持的“光荣孤立”传统的主张自然是丘吉尔所无法接受的。但是,张伯伦和哈利法克斯伯爵拥有绝大多数保守党议员的拥护,如果无法争取到他们的支持,战时内阁必将举步维艰。
与此同时,丘吉尔敏锐地意识到,法国的败亡恐怕只是时间问题了,而英国还远远没有做好独自对抗纳粹德国的准备。自己既要尽量拖延这一进程,也要及早做好两手准备。于是,一方面,1940年5月15日,丘吉尔飞抵巴黎,与雷诺、达拉第、甘末林等法国军政高层会面,给他们加油打气。另一方面,同日,丘吉尔以个人名义向美国总统罗斯福发出请求紧急援助的电报,希望美国能够租借40-50艘驱逐舰,并提供数百架作战飞机以及一批防空设备、弹药补给。
(图7:试射美制汤姆森冲锋枪的丘吉尔。这打扮,这气质,你说他是“教父”他们家的,我都相信)
作为一位老练的政治家,罗斯福何尝不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只是“孤立主义”情绪已经在美国盛行多年,总统大选将至,罗斯福也不敢在此时贸然介入欧陆战事。三天以后,丘吉尔收到罗斯福的回电,对方以“《中立法案》限制”的名义委婉地拒绝了丘吉尔租借40-50艘驱逐舰的请求。多年以后,当丘吉尔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表示,那时的自己像个刚刚闯了大祸等待家长责罚的孩子,委屈、惶恐、无奈、愤恨,各种情绪一齐涌上心头。
4
1940年5月20日,丘吉尔迎来了首相生涯的又一个危机,伴随着德军装甲部队迅速横贯法国、饮马英吉利海峡,40万英法联军被困在了敦刻尔克地区。丘吉尔深知,他们是未来本土防御和反攻欧陆的有生力量,不惜一切代价,也得将他们接回来。如他所说,“如果这支部队全完了的话,我们就得靠童子军来保卫英国了”。于是,1940年5月26日,根据丘吉尔的指示,英国海军部开始执行代号“发电机计划”的撤退行动。
(图8:头顶是戈林的飞机,对面是古德里安的坦克,此时的敦刻尔克,情势就是这么危急)
这边组织民众救援子弟兵,那边还得与张伯伦和哈利法克斯伯爵“打擂台”,在1940年5月26日-5月28日的数次内阁会议上,双方唇枪舌剑、互不相让。哈利法克斯伯爵提出,意大利独裁者墨索里尼愿意居中调停,确保英国能够与纳粹德国单独媾和。张伯伦也指出,法国的败亡已经只是时间问题,届时,英国将不得不独自承担来自纳粹德国的全部压力。眼见自己无法在内阁中凝聚抗战共识,丘吉尔决定另辟蹊径。
1940年6月4日上午,“发电机计划”宣告结束。8天时间里,英国海军部总共动员了包括货船、客轮、渔船、汽艇、驳船、拖船,乃至豪华游轮、私人游艇在内的861艘各型船只加入行动,昼夜接力,成功地将33万英法联军从敦刻尔克接回英国。
(图9:私人游艇也赶来救援子弟兵了。可以说,除了公园的鸭子船,英国的大小船只都动员起来了)
“发电机计划”的成功无疑是一个迅速赢得民心、扭转舆论的契机,于是,同日,丘吉尔在下议院发表演说。这段演说或许是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期间最家喻户晓、也最鼓舞人心的一段演说,在演说中,丘吉尔明确提出,“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战斗,我们将在海洋上战斗,我们将以越来越坚定的决心和越来越强大的力量在空中战斗,我们要保卫我们的本土,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我们将在海滩上战斗,我们将在敌人的登陆地点战斗,我们将在田野和街道间战斗,我们将在山丘上战斗,我们绝不投降”。
(图10:电影《至暗时刻》剧照,1940年6月4日,丘吉尔在下议院发表演说)
对丘吉尔的精彩演说,下议院议员们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于是,通过议会“倒逼”内阁的方式,丘吉尔成功地凝聚起了内阁成员们的共识,也向国内民众及国际社会展示了英国政府抗战到底的决心。在此后的日子里,即便面临着贝当政权建立、法国宣布投降、欧陆彻底沦陷、德国大举轰炸等一系列挑战,但是,在丘吉尔的坚强领导下,英国民众逐步走出了“至暗时刻”,并迎来了最终的胜利。
5
1945年2月,决定战后世界秩序的雅尔塔会议召开,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分别代表美国、苏联、英国出席会议。多年以后,当丘吉尔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表示,“我的左边是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俄国熊,右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诚然,伴随着“二战”的结束,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唯二的超级大国,而亚非地区风起云涌的民族解放运动也让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将战略触角缩回到英伦三岛。但是,如果没有丘吉尔这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日不落帝国”的结局,只会更不忍言。
(图11:“雅尔塔三巨头”,斯大林少拿了个烟斗,不过罗斯福的黑眼圈很传神)
1953年12月,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打破“不颁奖给任何在任政治领导人”的传统,将当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丘吉尔,评奖理由是“由于他精通历史和传记的艺术,以及他那捍卫崇高的人的价值的光辉演说”。瑞典学院院士西韦尔茨在颁奖致辞中说道,“一项文学奖本来意在把荣誉给予作者,而这一次却相反,是作者给了这项文学奖以荣誉”。
人的一生,总会遭遇“至暗时刻”,或许是学业上的挫折,或许是事业上的失败,或许是生活中的变故,或许是情感上的失意。这个时候,希望你想起那头绝地反击的英国小毛驴,想起他那句著名的“Success is not final, failure is not fatal, it is the courage to continue that counts.(成功不是终点,失败也绝非末日,最重要的,是要保持继续前进的勇气)”。
(图12:当你遭遇人生中的“至暗时刻”,不妨想想这个老头)
推荐书籍:《丘吉尔传》
作者:[英] 马丁·吉尔伯特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5490421
馆藏地点:山西省图书馆社会科学第四阅览室
推荐书籍:《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作者:[英] 温斯顿·丘吉尔
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ISBN:9787514609981
馆藏地点:山西省图书馆社会科学第四阅览室
注1:本期推荐的《丘吉尔传》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丘吉尔的前助手马丁·吉尔伯特爵士的著作。该书甫一出版,其权威性就得到了各方的认可,被公认为丘吉尔的官方传记。《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则是丘吉尔本人最重要的作品,这部长达360万字的巨著,收录了大量政府文件、会议记录、来往函电、个人文稿,被公认为研究“二战”史的宝贵资料。如果您没有时间阅读《丘吉尔传》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又想了解丘吉尔带领英国绝地反击的这段经历,推荐您观看电影《至暗时刻》,主演加里·奥德曼算是将丘吉尔这个有些神经质的老头儿演活了。
(图15:电影《至暗时刻》剧照)
注2:文中插图均检索自必应图片、百度图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