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创意研学活动预告 | 铭刻风骨·竹简留香——简牍编织技艺传承体验活动
活动内容
● 分享简牍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意义
● 分享:简牍——中国古代最长的书籍形式
● 赏析唐代刘禹锡诗文《陋室铭》
● 体验制作简牍《陋室铭》
主持:李硕(山西省艺术科技研究院)
主讲:刘欢(山西省艺术科技研究院)
活动时间:3月22日(周六)15:00-16:30
活动地点:山西省图书馆(长风馆)雅集室
图片仅限文化宣传(来源于网络)
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与木牍的概称。在纸发明以前,简牍是中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对后世书籍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用于简牍的书写工具有笔、墨、刀。简牍上的文字用笔墨书写,刀的主要用途是修改错误的文字,并非用于刻字。把竹子、木头劈成狭长的小片,再将表面刮削平滑,这种用作写字的狭长的竹片或木条叫做竹简或木简,较宽的竹片或木板叫做竹牍或木牍。
图片仅限文化宣传(来源于网络)
简牍形态各异,文献记载名称也很多。较重要的有简、牍、觚3种。
简
由竹或木加工而成,通常是削成长条形,将写字的一面磨光;竹质的还要在火上炙干,这道工序叫做" 汗青"或叫" 杀青",目的是使其易于着墨和防蠹。
牍
多为木质,与简不同之处是加宽好几倍,有的宽到6厘米左右,个别的达15厘米以上,呈长方形,故又叫做"方"或"版"。牍多用来书写契约、 医方、 历谱、过所(通行证)、书信等。牍同时也用来书写一部书内所包含的篇名,这或许就是后世一书中目次的起源。
觚
用木头削成多面的棱形, 可多至七、 八个面。一般都较长,有的长至80多厘米,容字较多,常用来抄写《急就篇》、《苍颉篇》等字书(见字典),也可用作记事、打草稿或练字。居延、敦煌出土较多。
图片仅限文化宣传(来源于网络)
简牍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书写载体,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文化。在纸张发明之前,简牍被广泛用于记录文字,其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简牍上的文字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哲学、文学、历史、法律、医学、科技等多个领域,是研究古代中国历史文化、文字书法、法制以及经济等方面的重要资料。通过对简牍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人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揭示古代社会的文化特征和发展脉络。
图片仅限文化宣传(来源于网络)
简牍上的文字和书法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审美和文字发展水平,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简牍书法风格多样,既有工整规范的隶书,也有流畅自如的草书,展现了古代书法家的艺术才华和审美追求。
简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展示和传播简牍文化,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激发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图片仅限文化宣传(来源于网络)
本周六的雅集活动让我们一起学习和制作简牍,在制作过程中诵读经典《陋室铭》,感受中国传统简牍文化和诗词文化的魅力,体会《陋室铭》的高尚情操。名额15份,速速来约!
雅集活动欢迎您的参与
咨询热线:13934044845(仙老师)
活动现场签到报名
本期活动材料费用:35元